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召开
栏目:公司资讯 发布时间:2025-11-13 10:15
11月12日,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开幕。本届大会以“新视野、新生态、新机遇”为主题,突出创新技术引领、建立动力电池产业强链接、相关产业联动发展,助力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。 目前,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已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。今年前三季度,我国动力电池销量达786GWH,出口量突破129GWH,同比分别增长48.9%和32.75%。 开幕大会上,与会嘉宾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、市场趋势、行业标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,并贡献了许多塑造行业未来的战略见解。 万钢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科协主席就加强动力电池各项创新、加强智能技术应用赋能、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、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、深化大国高水平国际合作等提出建议。可持续发展。 “面对全球能源转型的艰巨任务和日益激烈的竞争,行业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,加快进入‘质量时代’。”随后,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发表了题为“‘全球增量时代’推动新能源产业加速”的主题演讲。他分享突破技术的“四个维度”,打开PE上限性能和质量;将场景从“电动汽车”拓展到“电动社会”;模式创新,释放能源服务新价值;和零碳生态形成第二条产业增长曲线。曾毓群明确表示,从高速到高质量,从本土成就到全球崛起,行业将迎来更广阔、更系统的增长期。 对于这个“成长期”,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、董事长蒋毅认为,新能源存储将发挥重要作用。开幕会上,他围绕“推动新能源存储高质量发展,助力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”主题进行交流分享。他提出加强科技创新引领,加强长期储能、网络储能、混合能源等关键技术研发储能,推动新能源储能规模化市场应用;完善市场政策机制,进一步提高储能电站应用水平,建立合理的储能投资回报新机制,充分发挥不同规模的新储能作用。加强新​​型储能系统全链条安全防护,不断提高储能本质安全水平。 开幕大会上发布了2020-2025年电动电池的主要成就以及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发展前景。成果包括“系统材料创新夯实电动化基础”、“电池性能提升实现多维度突破”、“系统结构创新电池势能释放”、“智能制造赋能驱动工业产业增效”观点包括“材料Yetgbabago支撑动力电池向高比能量、高性价比双向演进,固液混合电池将快速从小批量应用走向市场,全固态电池技术将实现”技术突破和产业示范应用,动力电池智能化向“内外兼修”体系融合演进,动力电池的研究范式从从“试错测试”到“智能设计”,电池回收从数字化、全链条、电池照明、再收集等多种场景进一步拓展了电动电池产业的生态边界。 ” Mrlobal电池联盟顾问Susanna Gut Orlovsky分享了《从合规到合作:构建g新的全球生态系统”。针对当前全球电池标准相对孤立、孤立的现状,他提出将标准打造成统一的相互关联的标准,并希望建立可靠的供应链数据体系。 除大会开幕外,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还设立了6个专场,聚焦全球动力前瞻技术与创新、动力电池系统回收与储存产业发展、动力电池多场景创新应用、高功率发展国际物流供应链等行业热点话题。将从不同视角、不同维度深入探讨行业发展,探索新趋势、新方向。 此外,2025动力电池应用生态展将于11月12日起在宜宾国际会展中心举办。Ø 15号。展会聚焦“材料创新-智能制造-场景重构-回收再生”全价值链,构建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生态闭环,搭建全球电池产业链展示、交流与合作平台,促进技术创新和生态共建的资源整合。 本届展会改为专业展区、专题展示、同期活动等,展览面积和展商数量大幅增加。线下展览总面积5万平方米,参展企业及机构超过230家。参展企业覆盖上下游全产业链,包括宁德时代、新材料锂电、欧阳院士工作站等动力电池及供应链重点企业;新能源汽车企业如东风汽车、特斯拉、比亚迪、蔚来汽车、小鹏汽车、文杰汽车、凯翼汽车;新石器、库萨、株洲时代新材、宜宾中车时代、大疆创新等新应用场景,以及来自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法国、瑞士、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企业。 作为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(含储能)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,宜宾动力电池产业产值将于2023年、2024年突破千亿。截至目前,宜宾已引进动力电池上下游配套项目120余个,规划产能300GWH,已建成210GWH。打造了从初级原材料到电池回收利用的绿色闭环动力电池产业链,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、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。 (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记者:彭超编辑:赵俊峰) WS6914850AA310942CC499127A https://sc.chinadaily.com.cn/a/202511/12/ws6914850aa310942cc499127a.html 版权保护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信息等)版权归中国日报网(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(北京)有限公司)独家使用。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,禁止转载和使用。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:[email protected]
服务热线
400-123-4567